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政策导向不仅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标志着我国正加速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跨越。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其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覆盖41个工业大类、49个国民经济大类。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工业互联网正在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统计显示,我国至今已累计建成万余家智能工厂、700家5G工厂、72家'灯塔工厂'、1.7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连接工业设备超9600万台(套),培育340余个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5万亿元。
各地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方面也各显神通。例如,2024年,广东省创新探索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实践模式,培育9个跨行业跨领域、33个特色专业型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推动超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多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江苏省通过'一平台一行业'模式,累计建成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61个,助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1.2%;浙江省通过打造'未来工厂'标杆,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数字化水平2.0以上的企业数量比上一年提升了13.01%。
作为新型工业化战略性基础设施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互联网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部分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应用的深度广度不足、产业发展生态有待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加强、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等。
对此,应加快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生态协同'的三维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强化产业政策顶层设计,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工业强基2.0'工程,重点突破工业实时操作系统、智能传感芯片等基础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AI与5G-A协同发展,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领域催生颠覆性应用,为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继续推广工业边缘计算节点建设,加大在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国家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布局。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促进不同企业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数字化转型生态。鼓励龙头企业打造'灯塔工厂',通过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重点突破产品设计、质量管控等典型场景。支持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发展,提供'咨询+平台+实施'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
通过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推广'数字券'、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等形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机制。提升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通道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推动产教融合,设立工业互联网交叉学科,培养兼具工业知识与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和壮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工业互联网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创新应用场景;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加强对工业互联网设备、系统、数据的安全防护,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监管,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风险预警机制,构建'主动防御+动态监测'安全体系,规范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管理模式,完善企业安全能力评估认证机制,为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