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时代的职能思维,去驾驭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力。
问题1: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的问题,形象地说是,要的产品是奔驰,但是给的预算是奔腾。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了方便我隐去企业名字。去年我去一个制造企业,给他们讲美的、华为和IBM的数字化,然后说他们在数字化上落后同行标杆至少五到十年。企业董事长听完把CIO抓过来一通臭骂,说我这么重视数字化,你怎么就把企业怎么干成这个样子。当时我也不好说什么,随后我和CIO交流,问去年企业在IT上投资多少,得到的数据是加上IT人员工资在内不到600万。
第二天我和跟老板交流,说你真不能责怪CIO,你们在去年在IT上的投资总共才600万,相当于企业营收的千分之一,这样的比例,你还真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有什么期望。他直接就问,制造行业应该给IT投多少?我说国外的数据,投2%很正常。
这是很典型的“眼高手低”。老板经常在外面上课,会看到外面很多新东西,回来越来越觉得自己IT不行,觉得自己管信息化的领导水平不高。当然可能有这些因素在里面,但回过头来想想,就千分之一的投资,以这样“奔腾”的预算,要CIO干出“奔驰”的活,CIO再强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
问题2:割裂支离
企业IT、DT、OT分离得严重,导致企业到处都是数据孤岛。
我们曾在一个很大的企业去做数字化转型。老板对数字化非常重视,内部既有信息技术部也有大数据部,既有智能制造部也有精益推进部。看上去智能挺全,但大家九龙治水,说是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业务,但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下,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以KPI和老板为中心,各自为政,按怎样快速出业绩、怎样让老板看到成绩来干活。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是企业在IT上花了很多钱,但产生的实效却不多。当然外面的人去企业参观,看到作战指挥室和客户中心里的大屏,会觉得这个企业数字化做得非常不错。
但业务条线的人员经常问:这些年在IT上花这么多钱,采集了这么多数据,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价值?他们内部创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线下无解”,戏称过去是“线下无解”,现在是线上有了数据和系统但问题却变成“线上无解”。
问题3:三化一统
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三个事情挺重要。
第一,流程数字化。包括流程优化和优化后用系统固化如IPD、OTD、CRM等。
第二,业务数字化。即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这和软件定义产品及线上线下融合等密切相关。
第三,数字业务化。亦即把流程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所形成的数字资产变现,如约翰迪尔公司通过传感器收集设备、土壤和庄稼数据,整合外部市场与天气数据后,给农场主提供收割时间、包装规格以及庄稼增产等增值服务,这些服务2017年给约翰迪尔公司带来了10多亿美元的营收。
很多企业把流程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及数字业务化混在一起让一个老总主导,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背后的原因,不是主导者能力不行,也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从一开始就在结构上犯了错误。
问题4:主体错位
很多企业把IT当成工具,让IT主导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IT是不是工具?是工具,但不能纯粹当成工具。哲学层面坎宫具有三大要素:工具本身、工具使用者、工具使用环境。如果忽略工具使用者和工具使用环境而让工具自身异军突进,最后的效果必然不理想。
企业数字化转型,表面看好像是IT系统的升级,深一层看是业务的变革,本质上则是员工特别是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型。这样的转型只能由老板亲自挂帅,而不能委托给任何人--包括CIO在内。交给CIO主导,先不说CIO对业务理解多深,就说CIO和业务产生冲突时,一两次老板会给IT打CALL,但次数多了呢?如果变革中业务因各种原因而下滑严重呢?老板依然一如既往为IT站台?
问题5:方法错配
现在我们都在讲数字化转型,但驱动数字化转型的还是工业3.0时代的思维。
举个例子。工业3.0时代开发产品,IPD的确非常好。到了工业4.0时代,“产品即体
验,体验即产品,产品即服务,
上一篇: 一文了解防爆电气设备元器件的布置注意事项
下一篇: 2023年互联网发展趋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