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步入走深向实的关键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展望2024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在政策引导、地方工作、产业实践、技术创新、数绿协同、商业模式和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持续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力。
(一)从政策引导看,数字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鲜明时代特征,各类政策将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3年,各地牢牢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并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在国家层面,工信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陆续发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政策文件为产业实践提供指引。在地方层面,近20个省份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转型基础,专门发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目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全国上下正系统推进,打造新型工业化“加速器”,加快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展望2024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各层次、各行业、各领域政策文件将密集出台,形成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工作合力。一方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发布,将构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为更多企业开展转型实践提供指引。另一方面,各地方将紧跟国家政策部署的步伐,研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文件,完善相关工作方案,全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从地方工作看,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百花齐放”,制造业转型区域高地将不断涌现
2023年,国内各省份持续推进区域内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打造数字化转型区域高地。江苏大力推进“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聚焦16个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完善并发布化工、钢铁、服装等12个细分领域“智改数转”实施指南。浙江布局“未来工厂+产业大脑”建设,引导传统制造企业使用自主可控的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采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依托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山东以“工赋山东”行动计划为抓手,把工业互联网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力引擎,依托卡奥斯平台创新“1+N+X”赋能模式,不断做深垂直行业、做强特定领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平台基因。江西积极面向制造业“把脉问诊”,通过开展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普查,摸清“基本面”、找准“关键点”,助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症施策”。
展望2024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各地方将积极抢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机遇,创新探索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模式。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将进一步发挥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形成成效显著、理念先进的系统性工作方案。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将结合当前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学习、引入先进地区的成功模式,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有效缩小区域间数字鸿沟。
(三)从产业实践看,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将加速形成“万企竞发、同频共振”发展格局
2023年,我国坚持分类推进原则,面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制定不同工作方案,协同推动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面向大型制造业企业遴选“数字领航”企业,聚焦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在装备制造、汽车、轻工等行业选树首批30家“数字领航”企业,并组织开展第二批“数字领航”企业遴选,形成了一批技术实力强、业务模式优、管理理念新、质量效益高的转型标杆。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宣贯落实,遴选出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持续举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全国行等系列活动,实现“试成一批、带动一片”规模转型效应。
展望2024年,我国制造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转型进程将同步加速,形成“万企竞发、同频共振”良好发展格局。一方面,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的深入实施,我国将涌现更多“数字领航”企业,并先行探索工业元宇宙、工业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模式。另一方面,随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体系将不断完善,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和难度,全面激发中小企业转型动力和发展活力。
(四)从技术创新看,工业互联网平台供给和应用两侧协同发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载体将进一步夯实
2023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底座,受到政产学研用各方高度重视,展现出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在供给方面,已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超过270家,其中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增长至5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近9000万台(套)。在技术融合方面,科大讯飞、百度等头部企业基于深厚技术积累,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渗透应用,致力于提升核心产品线的智能化水平。在应用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融入至45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工业大类的85%以上,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
展望2024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维持高速发展态势,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将进一步丰富,在企业、行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应用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加速形成供需联动、双向迭代的“螺旋式”上升发展格局。一方面,在政府培育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将催生更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夯实“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且头部平台企业将围绕多模态、轻量化、垂直化等方向,加大力度探索“平台+大模型”的融合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随着用户提质增效降本等效益不断显现,将带动更多企业、行业、园区等主体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各环节、各领域。
(五)从数绿协同看,“碳足迹”“产品数字护照”等新型应用加速普及,将驱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2023年,工信部、网信办等5部门联合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其中传统行业双化协同转型的工作方向,也为制造业企业协同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提供路径指引。“碳足迹”“产品数字护照”等新型数字化应用进入市场试用探索阶段,支撑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合制造技术、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以量化数据支撑能源管理方案、碳排放优化方案等改进升级,促进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比如,宝信、中冶赛迪等“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相继推出“碳足迹”相关产品,精准汇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数据,为企业提供碳核算、“碳足迹”、碳分析等服务,助力实现低碳化生产。其中,欧贝零碳依托欧冶工业品供应链生态服务平台,打造低门槛、线上化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服务(LCA),赋能采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工业品“碳足迹”数据计算和披露的能力。
展望2024年,我国将持续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相互支撑、互相促进,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深度应用。一方面,数字化将有力赋能绿色化,“碳足迹”“碳标签”“产品数字护照”等数字化应用将有效支撑节能优化、能效对标、碳配额交易等业务场景,全面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绿色化将有效带动数字化,全球工业领域对绿色低碳要求日益严格,将倒逼制造业企业利用数字化实现绿色化升级,这会增强数字化浪潮的发展动力。
(六)从商业模式看,软件重新定义产品价值构成,将深刻重构企业与用户关系
2023年,众多制造业企业在开展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场景可感知、功能可迭代的软件嵌入到传统产品中,以软硬件深度耦合的方式重新定义产品价值构成,并积极探索长期可持续的新型商业模式。例如,汽车、家电等行业竞争焦点已从硬件、控制到了软件,特斯拉率先探索对高端功能OTA升级进行收费,奔驰尝试“预埋硬件+付费解锁软件”的模式以每年1200美元的价格为用户解锁全部性能潜力,海尔围绕用户需求基于智能家电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
展望2024年,软件定义产品价值构成的规律将得到更多行业企业的认可,并成为其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一方面,更多企业将在传统产品中植入软件系统,基于使用场景、环境参数等关键信息自动优化产品功能,探索高级功能付费解锁等可持续、可升级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将应用各类软件系统对所采集的用户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以用户需求逆向驱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组织,实现与用户之间由一次性交易关系向长期性交互关系转变。
(七)从标准体系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研制与贯标同步推进,将进一步凝聚产业共识和生态合力
2023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数字化转型能力体系建设指南》等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系列国家标准陆续发布,《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ITU-TY.4906)等成为ITU国际标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系列标准不断完善。我国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作深入推进,目前贯标试点已覆盖全国21个省市、5个计划单列市、10家行业协会,正在加快构建区域覆盖、行业联动、大中小企业参与的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作格局,以贯标凝聚转型推进合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展望2024年,我国将继续坚持标准引领,同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标准研制与宣贯。一方面,工业设备上云、工业数据字典、数字化供应链等关键标准将陆续发布实施,将为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参考和指引。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作的全面铺开,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等主体将积极采信贯标结果,加速凝聚产业共识和生态合力,促进制造业标准化、批量化开展数字化转型。
(一)技术难题:短时期难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
近年来,美国持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围绕芯片制造、工业软件等领域,以各种方式持续打压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更加突出了我国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中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环节。比如,在软件领域,我国高端工业软件市场约80%被国外垄断,中低端市场的自主率也不超过50%,在硬件领域,中高端智能传感器90%以上依赖进口,市场的国产化率只有30%左右。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各类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系统性工程,受美国科技打压的影响,将延缓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和更高水平发展的步伐。
(二)概念困扰:“新概念雾霾”严重增加企业困惑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产业界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智库机构、高等院校等学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当前,在众多社会单元的推动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衍生出工业4.0、灯塔工厂、数字孪生等一系列新理论、新模式,形成了严重的“新概念雾霾”,大幅超出相关标准研制进程,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困惑,使得企业空有意愿但无从下手。比如,据《2022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显示,53.6%的受访者认为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不足和企业内部的认知差异是导致国有企业无法“对症下药”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主要原因。
(三)供需偏差:解决方案市场存在规模供给和个性需求的矛盾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打磨、持续迭代。而我国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主要聚焦潜在客户多、市场空间大的行业共性场景,并投入大量资金、人才等资源,挤压对个性化强、难以规模化复制等海量细分场景的相关投入,造成规模化供给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偏差。比如,据IDC统计,在我国油气行业数字化市场中,在工程设计、勘探开发等机理复杂的核心业务领域,仍以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CGG、SAP等海外供应商为主,而国内供应商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四)风险担忧:新型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增加
制造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带动大量数据在各系统间、各主体间的频繁流动,在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安全漏洞和治理盲区,提高了网络、数据安全风险防范压力,对产业安全造成多维冲击。比如,据《2022年工信安全态势报告》显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信息安全事件共312起,其中,工业领域勒索事件共89起,较上年增长78%,电子信息制造行业遭勒索攻击最多,占比约23%。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加快形成“12345”的工作推进方案,即:构建一套政策体系,实施试点示范和标准化领航两大引领工程,深化企业、行业、区域三类主体应用,夯实数字技术、新型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数据要素市场四大基础能力,健全机制、资金、服务、安全、人才五大保障体系。
(一)构建一套政策体系
加紧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明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行动,引导政府和产业界深刻理解转型内涵,凝聚共识,转变管理思维和发展理念,系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定N个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面向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系统梳理各行业转型需求、痛点难点、典型场景,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差异化、专业化路径指导。
(二)实施两大引领工程
实施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工程,通过“揭榜制”组织龙头企业和解决方案服务商协同攻关,培育一批低成本、高通用、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形成“一行业一标杆”,带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实施数字化转型标准化领航工程,分行业、分领域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制定、发布关键亟需国家标准,加快研制配套标准应用指南和方法工具,同步推动技术进步、服务企业发展、加强行业指导。
(三)深化三类主体应用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龙头企业深化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打造“数字领航”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开展“链式”转型,打造“小灯塔”企业。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加快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变革,探索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支持高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布局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和平台,打造一批特色化、差异化的数实融合新高地。
(四)夯实四大基础能力
提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核心器件、智能硬件、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网络+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底座。优化解决方案供给质量,聚焦特定场景需求,培育一批特色服务商、集成服务商和配套服务商,打造一批面向细分行业的先进适用、稳定可靠、具有高性价比的系统解决方案。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制定数据资产、数据交易、数据标注等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配套政策,探索工业数据流通治理和开发新模式。
(五)健全五大保障体系
建立“部际协同+央地联动”机制,依托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制定数字化转型重大规划和政策,加强与地方、行业数字化转型协调推进机制的对接联系。加强金融财税支持,对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加大财税支持和金融支持的力度和精度,降低企业转型门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政策宣传、资源对接、人才培训、工程监理等公共服务。筑牢网络和数据安全防线,深入开展网络和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评估和评测认证,构建完善网络和数据安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等一体化综合防控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深化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发展,通过联合培养、共建实验室、创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数字化转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上一篇: 任泽平:2024中国经济展望,九大趋势
下一篇: 增安型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