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量,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深化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落地和产业生态建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专家谈》栏目开辟“人工智能”系列专题,将邀请多位业界资深专家多视角探讨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形势。本期邀请到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为我们解读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一、人工智能基础模型进展
2024年,基础大模型技术加速迭代,工程化和应用赋能加速落地,安全治理也从原则走向实践。目前以大模型为主线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远未定型,技术创新非常活跃。头部企业沿着规模定律,不断刷新基础大模型的能力上限。无论以任何一种基准得分为参照,梳理一年来前沿模型的提升趋势,都会呈现一条陡峭向上的曲线。下半年以来,关于预训练扩展遇瓶颈讨论越来越多,似乎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下,o1等模型的推出,为大语言模型开辟了新的扩展方向,扩展定律从另外一条路上继续前进。与此同时,从Sora、可灵、Vidu,到GPT-4o,多模态生成模型和理解模型今年也取得快速进步,正在打开机器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全新通道,对后续具身智能和AGI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今年出现了很多只有几十亿参数的小模型,在某些方向上性能可以达到以往千亿甚至万亿参数的水平,小模型能力聚焦,有望大大降低算力和应用成本,加速私有部署和边缘与端侧AI的普及。
二、人工智能工程化及应用落地进展
基础模型只是整个人工智能应用架构中的一小部分。今年,围绕大模型的工程化体系不断成熟,AI原生应用的架构实践往前迈出了一大步。检索增强生成(RAG)、智能体,甚至多智能体工作流等工程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果把大模型比作操作系统,那么智能体就像是APP。智能体以大模型为智能中枢,融合规划、记忆和工具调用等能力,在众多领域初步展现出巨大潜力。人工智能的工程化技术,看似技术含量不高,实则至关重要,它是联结前沿技术和用户实际场景的桥梁,在降低幻觉、提升应用效果的同时,能显著降低用户使用大模型的门槛。互联网大厂纷纷推出了MaaS服务和智能体开发平台。但总体上看,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领域的企业仍然不够多、不够强。我们正在与大厂合作,积极培育大模型服务提供商生态。
基座模型不断进步和工程化持续成熟,为“人工智能+”铺平了道路。我们看到,今年随着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越来越多,我们统计发现,价值链两端率先启动。在工业领域的源头创新方面,大模型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材料和药物研发、仿真设计等也在探索,AI提升研发效能方面的成效初现。在后端场景中,企业管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这三个场景,充分发挥了当前大模型的强项,成为各类企业较为普遍的入门场景。此外,消费端办公助手、智能搜索等应用量大面广,有望极大提升企业员工的人效,同样也是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当然,“人工智能+”还处于初期,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应用人工智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持续夯实数字化基础,更需要加快理念、组织和流程等变革。
三、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进展
人工智能的高水平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安全,“以善治促善智”成为全球共识。今年,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在各个层面都正从原则走向实践。站在产业界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把开展体系化的AI风险治理提上日程,产业各方积极发布治理框架、制定标准规范、推出测试平台、迭代评估工具等,全方位提升微观层面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能力,以确保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要求能够得到贯彻,用户的安全关切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如同高速行驶的汽车,只有把好方向盘,装上刹车,才敢跑得快,才能行稳致远。
四、人工智能未来展望
未来,引入强化学习等技术来增强大模型能力是近期技术演进的重点方向。专业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有望加速突破,具备更强规划、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和具身智能成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面向中远期,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成熟,有可能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加速向生产制造环节渗透,加速迈向全方位、深层次智能化转型升级新阶段。
上一篇: 隔爆型、本安型、隔爆兼本安型的区别
下一篇: 防爆控制柜这样使用更安全有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