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数字化转型程度直接影响着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其数字化转型质效直接影响着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动力、动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2024 年 5 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有机结合,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效机制。
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增强经济增长活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作用的必由之路 。
在“点”上,数字技术在企业研产供销服等全流程各环节的融合应用促进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和模式变革方面的加速发展,为专精特新发展助力 。
在“线”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数据贯通与资源要素匹配,有效、有力地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面”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可助力畅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内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培育云端研发、设备共享、协同制造、预测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
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急需准确把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和典型特征,在精准分析难点、堵点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谋划务实举措,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转型需求、潜能和活力,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呈现新特征
(一)从发展阶段看,大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探索期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可划分为起步探索、单点业务改造、系统集成等不同阶段。全国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对 4.3 万余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评估数据显示,约 89% 的中小企业已具备数字化改造升级意识,初步对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基础评估和业务转型规划;约 8% 的中小企业对核心设备和主要业务活动进行了有规划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使基于数据贯通的企业管理、生产制造、运维服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仅约 3% 的中小企业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管理业务全流程深度融合,应用 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以数据智能分析和知识模型驱动企业进行科学高效决策,使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效果凸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总体来看,近九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同时其转型主观意愿逐步增强,且具备良好的转型基础条件。
(二)从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招接连出台。中央财政支持扩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范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地方政策跟进,重庆渝北区协调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信用贷款服务,浙江柯桥对实施数字化改造且投入额在 30 万元以上的印染企业给予奖励,各方举措形成合力。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也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需求,推出“小快轻准”菜单式服务。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产品在精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痛点的同时,还可减轻资金压力。在转型速度方面,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对 32 万家贯标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分别从 2017 年的 49.2% 和 38.1% 提 升 到 2022 年 的 56.9% 和53.3%,增速达到 15.6% 和 39.8%,远高于大企业约 5.8% 的增速。在转型投入方面,IDC 预测,到 2027 年,中国中小企业用于 IT 投资和通信服务的预算将增加 25%,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转向以技术为核心要素的竞争。
(三)从转型成效看,数字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成长性更优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难度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系统工程,对企业规划转型路径、选准切入点等提出较高要求。中小企业普遍生存韧性较弱,试错成本承受能力低,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明晰、找准管理和技术上的转型需求,合理规划改造优先级,才能有效保障转型实施质效。同时,中小企业具有业务聚焦、机制灵活、决策链短等优势,与大企业相比,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方面,能够更迅速地推进转型并取得成效。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初期中小企业数字化平均水平为大企业的 60%,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在数字化设计、仓储配送、营销服务等方面能够与大企业基本持平,特别是在数字化财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甚至可以超过大企业平均水平,体现出灵活应变的能力。美国《财富》杂志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 2.9 年,远低于美国的 8.2年和日本的 12.5 年。我国每年大约有 100 万家企业倒闭,其中 90% 都是中小企业。85% 的企业将在 10 年内消亡,能够生存 3 年以上的企业只有 10%。戴尔联合 IDC 连续两年发布《中国小企业数字初始化指数》报告,揭示了数字化水平最高的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可达13.3年,是平均生存水平的近 5 倍。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提升数字化水平是有效延长企业“寿命”、保障自身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转型内生动力存在不足
中小企业大多家底薄、抗风险能力弱,数字化投入的魄力和实力远不如大企业。特别是在工业领域,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数字基因”,在研发基础、人员储备、技术积累、投入力度等方面较为落后。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办公网络的平均覆盖率虽然已达到 89%,但其设备联网率仅为 35%,“聋哑”设备普遍存在,数字化基础十分薄弱,依靠自身很难找对转型方向,往往“出师未捷”就已“身先死”。因此,中小企业转型尤为需要外部力量的引导和产业链的整体带动。针对中小企业的需求,应提供针对性、配套性、普惠性的转型解决方案,让企业转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吃下“定心丸”。
(二)转型对标更需分业施策
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需要数字化转型,又并非所有的数字化转型都采用同一种路径。将中小企业按照行业、领域、规模、地域,抑或按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等维度进行分门别类的调研和分析,找到那些真正需要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企业,然后按照中小企业的类型、领域和规模差异分别制定政策,“有的放矢”地开展数字化转型。从行业看,离散型制造业如汽车、工程装备等行业需提升能源管控、装备运维等环节数字化水平;流程型制造业则需侧重工艺优化、系统集成与客户服务等环节的数字技术应用。从企业看,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亟须在技术与模式创新上突破,打造行业标杆;中小企业则更专注于细分市场,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是其优先发力点。
(三)转型落地更要标准化方案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解决“温饱”问题,而不是满足“享受”需求。中小企业的负担能力有限,数字化转型项目客单价较低,属于服务商心中“不受待见”的群体。在市场上完全契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凤毛麟角,服务商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脱胎于大企业的方案模板,捆绑销售了很多中小企业当前并不急需的高溢价服务模块,徒增转型成本。因此,面向高频率场景的工程化、标准化的转型方案往往对中小企业更有吸引力,同时标准化会加速转型方案的规模化复制和推广,从而进一步摊薄转型成本,使供需双方均可受益。在生产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场景中,设计库、工艺库、设计与生产协同解决方案可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敏捷性高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其市场反应速度与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在市场营销和产品销售等场景中,客户管理、需求挖掘、用户画像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弥补中小企业专职数字营销人才缺乏、营销投入有限等不足,能更敏捷高效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四)转型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缺失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指导。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难以衡量自身数字化水平,也不清楚在转型中应达到何种程度才算合格。例如,在数据管理方面,由于缺乏标准,企业对于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没有统一的规范,可能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其次,标准体系的缺失使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受到限制。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数字化技术和方法,难以形成有效的经验分享和协同发展。比如,一家企业成功实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由于缺乏标准的描述和评估,很难被其他企业借鉴和应用。对于供应商和服务商来说,没有标准可依,难以提供针对性强、高质量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这可能导致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了企业选择的难度和风险。此外,在政策制定和监管方面,缺乏科学的统一标准也给相关部门带来了困扰,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果,从而影响政策的精准扶持和有效监管。
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开展系统性调研,找准“待转型”企业
按照“从中小企业中来,到中小企业中去”理念,以中小企业听得懂的数字化转型“语言体系”编制调查问卷,让中小企业既能“读得懂”也能“说得出”,客观准确反映企业数字化水平。面向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典型县市区开展实地调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挖掘中小企业面临的痛点问题和转型需求。强化对调研结果的综合利用,按照行业、地域、规模等维度与现有企业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全面分析,找出找准“待转型”的中小企业。
(二)实施系统化评估,梳理“痛点阵”清单
对“待转型”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评估,明确其转型薄弱环节和痛点问题。依据企业所属行业进行垂直划分,提炼出工业机理、知识模型、软件工具、人才技能等转型所需的资源要素,并通过场景化、图谱化的手段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集中解决痛点问题。依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进行横向切分,进一步聚合跨行业的共性痛点,对接各类业务系统,引导专业服务商聚焦重点环节,进而构建起一张涵盖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痛点矩阵”,通过“挂图作战”方法形成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三)聚焦场景化应用,建立“方案集”模块
在“痛点阵”的基础上,逐个痛点、逐个场景地提炼并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应用“小快轻准”工具产品,建立转型方案资源池。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转型优先级,采用“搭积木”模式从“方案集”中选取符合自身需求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充分发挥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的行业赋能作用,重点推广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以标准化、模块化解决方案低成本、高频次地大规模推广,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同时以中小企业的数量优势吸引更多优质服务商的注意力。
(四)加强示范化引领,打造“样板间”标杆
聚焦某一行业中小企业比较集聚的产业园区,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园区的企业分类、找出转型痛点、形成方案图谱、构建场景模块等,逐个企业、逐个链条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方案的供需对接,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通过园区 / 集群的数字化实践,不断锤炼迭代形成园区转型示范,培育推广转型标杆,鼓励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在更广泛的园区中进行推广适用,形成系统性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
五
结论
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现状、特点及难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提出精准识别企业转型需求、强化评估诊断服务能力、提升优质解决方案供给水平、打造典型示范标杆、完善标准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以后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提供强力支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