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为何会减产失败?
2016年2月26日 来源:防爆云平台--防爆产业链一站式O2O服务平台 浏览 2818 次 评论 0 次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目前为止,国际油价已从120美元的高位暴跌到30美元左右。从去年底以来,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试图通过统一的减产协议重振长期低迷的油价。然而经历几个月的密集谈判,仅有寥寥几个产油国达成冻结产量的初步协议,伊朗甚至声称将继续增产。欧佩克的减产计划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这种失败是不多见的。
欧佩克凭借着丰富的石油储量和强大的开采能力,曾经在历史上多次通过联合减产抬高石油价格。典型的就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欧佩克不满美欧偏袒以色列,用减产的手段短短一年内将油价推高4倍,沉重打击了西方经济。在后来的伊朗革命、两伊战争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欧佩克也成功维护了产油国的经济利益。为什么偏偏这一次欧佩克就束手无策了呢?
首先要了解欧佩克的减产机制,虽然欧佩克由多个产油大国组成,但沙特阿拉伯凭借的石油产储量和多的外汇储备在组织中占据关键地位。欧佩克减产往往是沙特带头承担大部分减产额度,终所有产油国都得到油价上升的好处。事实上,很多专家认为,2014年以来油价断崖式的下跌不完全源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沙特故意推动的。沙特希望低油价可以遏制开采成本高昂的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这也不失为维护传统产油国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欧佩克的内在顽疾和近年国际形势的一系列变化让欧佩克传统减产机制徒劳无功。
首先是欧佩克的内部问题,欧佩克是一个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国际组织,其宗旨在于通过把握高油价和高产量的平衡点,维护产油国的利益,因此其油价策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配合程度。然而,欧佩克各成员国在产油成本、外汇储备以及各国经济对石油出口的依赖程度上都不尽相同,对油价敏感程度也不同。沙特近年发动低油价攻势,使很多产油国被迫增加石油产量满足经济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造成了产油越多、油价越贱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沙特和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伊朗,由于近年在教派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的不断加剧,在叙利亚和也门等地大打代理人战争,已经很难在油价问题上同心同德了。而且伊朗去年底刚从国际经济制裁中走出,急需出口石油挽回损失,伊朗石油的低廉成本也足以在低油价时代中获利,因此坚决反对减产。在这种情势下,欧佩克实质上已陷入分裂状态,减产自然难以成功。
其次,欧佩克是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出口商,但不是的生产者,具有可替代性。非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生产能力近年来大幅上升。前文提到的美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已经让曾经的世界石油第一进口国摇身一变为出口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能源消费格局。而世界头号产油大国俄罗斯由于乌克兰危机遭到西方制裁,转而加大油气出口,2015年连续多次创下苏联解体后石油产量纪录。这些外部强力竞争者的发力让欧佩克对石油产量的控制力大打折扣,连沙特石油部长奈米2月23日也承认现在石油的产量终只能由市场来决定。
后,对石油生产预期产生更深远影响的可能是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终协议表明世界各国对化石能源消费的环境和生态后果已经有较为深刻和统一的认识,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承诺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大幅削减碳排放量,这是能源消费理念的重大转变,各国将致力于发展更环保、更清洁的能源。石油作为高碳能源,从长远来看其重要性将逐步降低,其部分用途将被其他能源所取代。这个端倪已经出现,近年来由于汽油价格的昂贵和环保的需求,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技术获得很大进步,汽油消费遭到冲击只是时间问题。长远的预期和现实的压力让各大产油国更倾向于尽早出产石油获利,以免面对更加成熟的新能源的挑战,减产的动力更加不足。
综上所述,这次欧佩克减产的失败不仅是石油产出国的短期挫折,很可能意味着石油能源缓慢衰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