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场正从供应失衡转向供需平衡
2016年4月26日 来源:防爆云平台--防爆产业链一站式O2O服务平台 防爆电气、防爆电机、防爆通讯、防爆空调 浏览 2400 次 评论 0 次
近期,国际油价(主要是布伦特原油价格)基本走稳在40美元/桶以上。尽管4月17日的多哈会议冻产协议未达成,也只造成油价一次较大幅度的短暂下跌,其后很快企稳,并未影响到基本走势。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不久前召开的2016年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对于国际原油市场,专家们认为,全球原油供需正在从过剩逐步转向相对平衡,国际原油价格的低点已经过去。
原油供需失衡正在转变
原油市场近两年变化非常大,从110美元/桶以上到的30美元/桶下方,如今基本稳定在40美元/桶左右。引起如此大的波动,的原因就是美国原油产量的快速增长。
美国著名咨询机构IHS化工大中华地区副总裁庞雄鹰分析说,2008年以来,美国原油产量增长了约550万桶/日,相比于每日8000万桶的全球原油需求量,其增幅占比达到7%至8%,对整个原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为应对这种供应冲击,产量占到全球需求近40%的欧佩克,也一改通过限制产量控制市场的策略,大幅度提高产量以谋求稳定的市场份额,并积极排挤新进入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国际油价暴跌以来,欧佩克“保份额”策略初见成效,2015年年底其份额为39.6%,相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但需求增速放缓与供应大幅增长造成的巨大失衡,煎熬着整个石油工业。而根据IHS的分析数据显示,欧佩克大部分成员国能够释放的产能已经基本释放出来。
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受低油价影响严重。过去一年多来的油价下跌,造成如今美国原油产量的下降。2009年,美国原油产量约600万桶/日,到产量高峰的2015年第二季度,达到近1000万桶/日,与沙特基本相当。随着原油价格急速下跌,美国原油产量缩减了将近100万桶/日,预计到今年年中至第三季度将再减少100万桶/日左右,至800万桶/日水平。这将足以支撑油价。
在低油价刺激下,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激增170万桶/日,主要需求增长来自中国和美国。随着低油价带来需求刺激衰退和一些新兴市场面临的经济困难,2016年石油需求增长有望放缓至每天120万桶。尽管需求放缓,2016年的需求增长预期将超越供应增长,从而使全球市场供需回到大体平衡的区间。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预计到2016年上半年大致持平,下半年开始逐步回升。
谁是平衡供需主要因素
庞雄鹰认为,过去,欧佩克通过减产控制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以供需偏紧状况控制价格,但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北美“非常规油气革命”迫使欧佩克改变了策略。美国已经成为平衡世界原油供需非常关键的因素。
但也应看到,低油价下,美国的市场影响力在逐步减弱。究竟产量会减少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
随着高成本产能的退出,美国页岩油平均生产成本从约60美元/桶降到了40至45美元/桶。未来美国页岩油生产商还会继续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盈亏平衡点,这也将限制原油价格在2016年大幅上涨的风险。
美国能否取代沙特成为新的机动生产者?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戴家权认为,中长期看美国原油产量仍会增长。美国效的“甜品区”全周期成本约为30美元/桶。美国是全球石油生产成本下降为显著的国家,因原料采购和工程技术服务成本下降以及新技术的应用,2015年美国页岩油成本较2014年油价下跌前降低20%至30%。中长期来看,由于地质条件较好、技术先进、资本市场完善,加之原油出口解禁为生产商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美国仍具有较强的增产潜力。
因此,戴家权认为,低油价对世界石油供需两端都产生着影响,高成本产量正在挤出,新的需求增长点正在培育。中国的石油需求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出现能够取代中国地位的新的需求增长点,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对国际市场影响增大,战略买家地位和话语权提升。但达到新的供需平衡仍需时间,新的平衡达到前,国际油价难以大幅反弹。
细数石油市场的影响因素,庞雄鹰概括说,欧佩克不再积极平衡市场供需,美国供应已经起了新作用。但美国因素对市场的影响能力仍需观察,同时库存比过去发挥更大的作用;需求正在转变。石油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金融化增加了市场波动的幅度。
全球炼油布局加速调整
炼油布局也在加速调整。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营销所所长柯晓明告诉记者,如果说过去5年欧洲炼厂经历了“阵痛期”,那么,未来5年亚太出口导向性炼厂将面临“阵痛期”。
“页岩油气革命”为北美炼厂提供了廉价的原料,美国炼油能力再次增长,2015年炼油能力增加了300万吨/年,未来变化取决于出口市场。2000年至2008年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理论炼油毛利率平均为8.4%,2009年至2014年平均为13.1%,成为全球有炼油竞争力的地区。2015年炼油毛利高达9.5美元/桶。
未来页岩油产量增速将有所放缓,加之美国国内成品油需求趋于萎缩,炼油能力2020年前小幅增长,2025年将基本持平,总能力大于9.2亿吨/年。到2020年,美国炼油业已进行和计划进行的升级改造项目,将会使美国页岩油加工能力增加1.55亿吨至2.15亿吨。
欧洲经济萧条,受来自亚太、中东、俄罗斯和美国成品油出口增加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成品油需求下降的影响,累计关闭了约22个炼厂。2015年炼油能力增长900万吨/年,但这也许只是昙花一现,欧洲炼油工业的衰落对欧盟的经济和能源安全是重大打击。
近年来,全球新增炼油能力绝大部分位于亚太和中东。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炼油能力正在下降,而新兴经济体则在增长,主要是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带动。印度已成为油品出口型国家,拥有炼厂,规模大,竞争力强。中东地区计划新增炼油能力1亿吨/年,其中绝大部分新增能力属于“超大型炼厂”项目。虽然近期部分项目的进展受到原油价格下跌的影响,但是2020年炼油能力将达到4.7亿吨/年。
由于亚太地区炼油能力的过剩,炼油业发达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2014年较2000年下降了6000万吨/年。由于内部需求减弱,日本政府一直在鼓励炼油企业削减炼油能力;未来台湾高雄炼厂也有可能关闭;澳大利亚有炼厂已经或计划关停。马来西亚、越南、文莱推迟了部分项目的建设计划。
对于中国的炼油业及成品油市场,柯晓明认为,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进入供大于求,依靠出口拉动加工量的做法难以为继。虽然低油价对炼厂提高利润有帮助,但石油市场上的原油过剩将转变为油品过剩,将使炼油毛利承压,只有具有低成本和运营灵活优势的炼厂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