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营销遇上网络,当“用户体验”被神一样得包装着走上网络营销的舞台,是套上逼格还是比划上产品光环,到头来宗旨只有一个“利益关系”:你能给用户带来什么?
第一,给用户带来基础的建设需要还是品牌需要
吃穿住行,即便是一直坚守着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进入这个年代,也早就成功地被各种奢华笼罩:孩子的笔记本由简约版本的0.5元一本到优雅的20元一个小册不等,鞋帽由街边摊的十元一双、一副到高大上品牌店里的千元……
基础的建设可以是定位,但就现今环境下的用户需求来说,“能用”已经远远比不上“好用”与“有地位的好用”的价值,一个LV包包、香奈儿香水再怎么珍贵,成本上总也值不得现有售卖的价值;但是限量的高贵名声只会将其价值越堆越高。
另一方面,定位于“基础建设”的小米手机却也成功玩转了逼格营销,原因何在?除了基础的手机需要之外,小米没有苹果的高大上知名度,但却聚累了另外可以提升品牌度的特点:屌丝中的鸡头、产品稀缺带来的“面子”。除了“基础建设”需求之外,小米仍然在先期用饥饿营销下的“产品稀缺性”为用户迎来了面子,造成了类似于LV、香奈儿等的品牌感。
结论是:现今世界的营销离不开品牌。
第二,用了你的产品用户要变得“更好”
记得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公家车上信上帝的耶稣教徒在向某某推销她的主教:“如果你生老病死之后……”话锋一起就注定了推销的失败,先置“用户”于不好之地,本来就违背了人与人的交际原则,利益尚且不谈,我信你主教还要各种病痛缠身不成?
假若,换个方式让用户变好的方式,效果则自然不同。
据说,美国人不习惯在公共场合喝“无糖可乐”,原因是这代表着“自己是个胖子”……
很多时候,商家能准确的把握、甚至利用用户心理打造出来的营销才算得上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