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勇发表在《科学与管理》上的一篇论文,再次掀起了业界对于湿法脱硫的争议。其主要结论认为,若干条独立证据链证明,湿法脱硫是2013年雾霾形成的主因,并且在之后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湿法脱硫——这一当前国际上为主流的烟气脱硫工艺,是否为雾霾真正“元凶”的争议再次回到大众眼前。
9月中旬,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完成的《中国煤电清洁发展报告》于北京发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为提问记者之一全程参与此次会议。与会专家除了高度肯定电力行业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为降低污染物排放所做的贡献之外,也充分肯定了湿法脱硫在中国火电行业所做的贡献。
从技术路线的应用来讲,中国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的比例与美国相近,均是以湿法脱硫为主、干法脱硫为辅的应用结构。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表示,美国的电厂脱硫当中,新2012年数据显示,湿法占80%,干法占19%,“与中国一致”。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市场还是民众,对于中国煤电的发展现状认识并不清晰,甚至存在一些误解。
“例如,中国电力发展总量是已到达峰值还是仍有发展空间,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是先进还是落后,煤炭应该快速退出历史舞台还是需要继续发挥作用等问题,许多人在观念上较模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事实不对称。”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在诸多问题中,煤电对于环境改善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干法还是湿法脱硫的技术路线争议,成为其中突出的两个。
煤电减排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向记者介绍,1990年至2015年之间,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5年起明显下降,其中,火电贡献非常明显。
“在这期间,为了支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厂逐渐增多,技术参差不齐。不过,自2005年开始,二氧化硫排放不达标的电厂较之前迅速减少,到2015年超低排放改造开始,二氧化硫的排放显著下降。”他说。
从2006年开始,卫星遥感就一直对硫和氮进行追踪。技术和数据越来越成熟,可以一致证明硫和氮下降的事实,这其中主要的贡献者也是电力,包括一次颗粒物——颗粒物、烟尘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明显下降。
贺克斌说:“从全国的总颗粒物排放来讲,电力一直很低,从上世纪1990年代开始就不是的贡献者。”同时他也向记者介绍,目前大气污染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一次污染,一种是复杂的复合污染。截至目前,复合污染出现过三种,即酸沉降、臭氧和PM2.5。
其中,酸雨问题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体现在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第一是此前30%左右国土面积的酸雨,2015年变成8.8%,2016年变成7.1%。第二,全国平均PH值恢复到了5.6的正常水平。
“直接的就是火电厂硫、氮降下来了。”贺克斌分析,“从2013年‘大气十条’颁布以来,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这些指标都在大幅度降低。”
下一篇: 中国重启科技大国抱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