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

热门搜索: 防爆监控 电动机 防爆暖通 防爆风机

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解读 电商会议 人物观点 电商数据 电商干货 电商报 博文资讯 客户库 企业库
首页>新闻详情

智能制造是时代的必答卷

2024年2月27日 来源:防爆云平台--防爆产业链服务平台 防爆空调 防爆电气 防爆电机 防爆风机 防爆通讯 浏览 761 次 评论 0 次



01

推动智能制造是时代的必答卷

极高的战略定位,有力的政策支持。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造业成为大国博弈新焦点,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科技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等顶层规划和相关政策支持稳步落地,智能制造在我国有望实现进一步发展,其所引领的产业新浪潮也已然到来。 同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发布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中,也不约而同地,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力图借此抢占全球制造业未来制高点。那么,智能制造究竟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新变化?为何我国和世界各国均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呢?

广阔的发展前景,曲折的前进道路。根据《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然而,上述内容只描述了智能制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其所引领的深刻变革,在智能制造的实际落地过程中, 仍需分步骤分阶段,解决诸多共性和特性问题。 具体来看,智能制造由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大要素组成。自动化是实现流程标准化、信息可采集的技术基础;数字化是充分利用数据要素, 实现企业全流程再造的必经之路;网络化是推动端到端全场景互联,重塑价值 链环节的连接纽带;智能化是转向智能决策支持,赋能产业革命的最终目标。 在智能制造由愿景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上述要素的演进并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而是需要相辅相成、螺旋前进。其中,为实现自动化所需的软硬件升级, 是相对容易满足的必要条件,而为完成数字化转型所必须实现的企业再造,是当前难点和成败关键。

智能制造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抓手。一是,智能制造将以“鼎新”带动 “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推动产品价值创造、企业组织形态和产业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改变,助力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解决;二是,智能制造引发的供需良性循环,将带动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助力我国科技 安全问题的突破;三是,智能制造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帮助企业减少能源消耗,优化资源利用,助力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缓解。 软硬件方面,智能制造已不再是空中楼阁,但亦步亦趋还是另辟蹊径,仍待抉择。随着我国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企业发展模式的颠覆性改变将得到有力支撑,为智能制造由理想化作现实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新产业、新模式的层出不穷,也对我国企业发展道路的选择提出了全新挑战,是把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奉为圭臬,还是结合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求新求变,将成为我国企业破茧成蝶前所需跨越的一道难关。

需求驱动方面,近年来消费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客户消费习惯的颠覆性改变。传统方式下产品的长迭代周期,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且快速变化的 需求,倒逼企业进一步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将关注点转向使产品真正落地的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消费互联网所孕育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产业,也将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坚实基础。 但是,消费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之间,仍然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意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体验,而后者聚焦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价值创造,这一模式和思维上 的显著差异,使得从消费互联网向智能制造的经验转移道阻且长。智能制造有无比强大的时代驱动力,但也必须不断开辟新发展道路。

02

智能制造的本质不是技术革命,而是企业再造

智能制造不是乌托邦,但也不是康庄道。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截然不同,引入相关软硬件只是前奏音,对企业组织形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颠覆性改变才是主旋律。智能制造有其时代必然性,但其所引发变革的深远历史意义,决定了对智能制造实际效果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短期,而需要放眼长远。智能制造不是一场百米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是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智能制造必须从明晰企业战略出发,理清企业运营 流程,重塑企业管理架构,并结合企业内外部实际情况,蹄疾步稳,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短时间、局部性的资本投入不可能对企业带来根本性改变,引入标准化的软硬件也只能在中短期内帮助企业学习成熟经验、提升运营效率,而不能直接带来企业价值重塑。降本增效是共性需求和短期目标,企业 再造才是独有特色和长期愿景。是乘法,而不是加法。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全流程,乃至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软硬件的简单堆砌,而是必须以不同环节、不同主体间的高效联动所产生的乘数效 应为基础。相应地,企业确定启动变革的具体环节更难,实现数据充分利用所 需打通的难点堵点更多,需要平衡协调的利益关系也更广,且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有可能导致落地实效不及预期。

是企业再造,而不只是技术革命。智能制造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各环节的新技术引进,而在于企业能否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自我重塑。技术对于企业的赋能 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能否提供有力支撑和广阔舞台。因此,智能制造的本质不只是技术革命,资金投入可以直接提升软硬件的技术水平,但不能直接提升企业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企业对自身的认知和 变革,才是智能制造实际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总结来看,智能制造个性化要求高、涉及范围广、变革程度深,不仅需要企业在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上不断推动变革,也需要政策进行合理引导和有力扶持。智能制造将重塑过去数十年全球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生产环节将不再是可替代、可转移的低端环节,而是将成为企业产品力、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与企业同心戮力, 在核心技术攻关、应用经验推广、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创新模式,建立新机制。

各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难点堵点有何异同?

01

智能制造层面观:有先发优势,但无绝对优势

无论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企业战略层面,都不存在智能制造应如何发展的标准答案。从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智能制造规划来看,各国在政策导向上,均倾向于充分发挥自身现有优势,力争在领先环节实现突破,随后借助外溢效应,最终实现全环节、全产业的变革。 展开来看,德国选择以设备智能化带动产业智能化,以充分发挥自身在全球生 产制造环节的绝对优势;与之相反,美国选择以产品和服务智能化带动产业智能化,也是基于美国在全球消费互联网领域的龙头地位。两国政策导向看似不同,实则是求同存异,也将是殊途同归。

然而,自各国相继提出各自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来,智能制造在各国不同产业的落地尝试已近十年,但总体进度仍难言乐观。由于智能制造具备个性化要求高、涉及范围广等特性,决定各国智能制造实施效果的关键,往往不是长板,而是短板。 弥补短板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将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不断显现,也不再只是通过资金投入就能加以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全产业的共同努力。无论是 在制造业仍显大而不强的我国,还是看似在生产环节执全球之牛耳的德国,或是居于产业微笑曲线两端的美国,都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类共性和特性问题。

02

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难点在企业端

资本投入不足,内部沟通不畅,落地效果不佳等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根据德国MHP咨询公司发布的《工业4.0晴雨表》(2021),在数字化转型投入方面,来自中美德英四国的776家受访企业中,有80%以上表示有待加强。具体来看,企业内部对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以及预期效果的认知不统一,使得围绕转型的相关争议和消极应对变革的官僚主义,成为阻碍进一步投资的主要原因。 这一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我国受访企业中,表示具备足够数字化预算的企业 占比仅为25%,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究其原因,我国企业基础设施、 组织架构和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使得企业必须从清晰的自我剖析出发,自主决定开启转型的具体环节,而难以简单使用在转型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领军企业经验,这也加剧了围绕转型必要性和实际效果的争议。在挖掘实际需求和痛点问题以应对这一挑战时,我国企业又会遇到内部沟通不畅的阻碍。

由于智能制造的推进涉及生产、销售和IT等多部门,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效率和 通力合作程度,是充分挖掘企业实际需求,并决定企业数字化改造发力方向和 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方面,虽然各国都多少存在业务部门和IT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但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这一痛点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战略设计和组织变革,也需要企业内部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 在企业内部基础设施方面,各国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都多少受到了原有IT基础设施水平不足的限制,而我国企业在这一方面遇到的阻碍更大。一方面,企业生产、采购、财务等系统间数据缺乏互通互联性,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因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不仅是组织架构的欠缺,也是客观支撑条 件的不足。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流程、资源和培训的缺失,也使得技术引入易而见效难, 转型开启易而落实难。企业在购置信息系统和设备时,往往缺乏对自身实际条件的充分考量,也缺乏对项目实施难度和周期的足够认知。转型不见效往往并 非因为技术无用,而是源自基础不牢。

转型动机不一致,导致转型效果不一致,西方谋发展,我国重增效。在遭受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冲击后,各发达国家纷纷反思过度依赖单一产地和市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利用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契机,积极开拓全球新市场和新客户。 相比之下,多数中国企业对全球市场的拓展仍有所不足。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部分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 国企业组织架构对全球化发展的支撑不够。但从中长期来看,以不断推进智能化改造为基础,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才是中国企业 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最佳途径。智能制造必定要求企业再造,降本增效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我国企业往往谋其中,得其下。

03

德国数据基础薄弱,美国应用场景不足

德国:数字化、网络化相对落后,掣肘转型进度

如果说我国智能制造短期推进受阻的关键,在于制造业综合水平有待提升,局部短板有待加强,则制造业居于全球顶尖水平的德国,在引领智能制造浪潮时,理应进展顺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德国从顶层设计上,充分结合自身需求,将发展重心落在智能硬件和智能工厂之上,然而智能制造对于互通互联的全面性要求,仍然使得德国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时遭遇困难。 具体来看,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有限,成为德国实现智能制造转型的最大掣肘。从相关技术的发展程度来看,德国计算力指数远落后于中美两国。无论是数据中心、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际应用的落地情况,德国均与中美两国存在较大差距。数据传输和分析运算的速度和质量双双受限,导致德国企业的智能化进展多局限于企业内,而无法通过高效互通互联,充分发挥外溢效应,这也限制了智能制造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德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在于机械、化工、汽车等领 域,并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体系。由于产品短期内难以被替代,升级需求也相对较低,因此智能制造带来的赋能效应也相对有限,导致企业投资意 愿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德国中小企业也遇到了与我国类似的问题,一是受限于资金和技术不足,数据安全难以保证,使得部分企业不愿意贸然开启数字化转型;二是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导致智能制造的应用效果不佳,推广效率低下。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品牌商品

营业执照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豫公网安备41130202000490号 | 豫ICP备19015714号-1 (版权所有 防爆云平台 © Copyright 2009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