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石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防爆云平台--防爆产业链一站式O2O服务平台 浏览 2809 次 评论(0)
浙江是国内较早提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省份,在“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力促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就石化工业而言,目前在产业结构、行业布局、企业素质等各个方面,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为新常态下行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产业结构来看,转型后的浙江石化工业上下游配套更加均衡,产品体系更加丰富。过去浙江石化工业的优势产业是农药、染料、涂料等传统精细化工产品,上游基础原料基本依赖于从省外购买,下游产品中真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又十分匮乏,用“中间大、两头小”来形容浙江石化业十分形象。“十一五”以来,浙江政府将石化工业的转型升级纳入了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在政府引导下,一大批高质量的基础石化项目、化工新材料项目、高端精细化学品项目在浙江落户,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在浙江省2015年行业经济统计数据上有所体现:截至三季度末,浙江石化工业主营收入约705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利润约367亿元。其中,炼油主营收入89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化工4011亿元,居全国第三。化工产品中,基础化工原料955亿元,全国第三;农药121亿元,全国第四;涂料、油墨、染料颜料等合计423亿元,居全国第三;合成材料1502亿元,全国第三;专用化学品535亿元,上升至全国第七;橡胶制品448亿元,居全国第三;化肥仅24亿元,居全国26位,已基本退出。
从行业布局来看,近10年来,浙江省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企业、整体搬迁入园等强硬手段,使原来小、散、乱的行业现状得到了根本改变。目前,该省列入搬迁的化工企业均已入园发展,其中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园区、衢州高新技术园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都被国家命名为技术开发区。
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园区前三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1120亿元(含镇海炼化),实现利税270.4亿元,同比增长64.25%。区内龙头企业生产、销售稳定,企业生产负荷均达到80%以上。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聚碳酸酯项目满负荷生产,单月产值达到1.6亿元;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芳烃项目已进入试生产状态,预计四季度经济数据还将出现大幅度增长。宁波石化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上游石油加工为主导、中下游化学品产业配套发展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体系。
浙江石化工业转型升级成效还体现在企业素质的提升上。如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稳产高产,年产2300万吨炼油装置综合效益一直名列国内同类企业前茅,智慧工厂建设稳步推进;巨化集团公司果断淘汰落后产能,明确以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为发展方向;华峰集团公司的新材料、氨纶、聚氨酯产业配套优势显现;全国环氧乙烷龙头企业三江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3万吨环氧乙烷、40万吨表面活性剂、38万吨环氧乙烷和乙二醇项目、180万吨甲醇制30万吨乙烯39万吨丙烯项目,先后顺利投产;橡胶龙头企业中策橡胶集团已顺利完成搬迁;浙江新安化工集团的草甘膦、有机硅循环经济得到深入发展;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聚苯硫醚、高温尼龙开发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另据了解,浙江省政府目前正在力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该项目落地后会对浙江石化工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浙江省经信委医化办主任夏伟军表示,浙江石化工业接下来将面临更大挑战。对于企业来说,未来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只会更加严苛,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整体疲软、竞争加剧又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市场寒冬中实现完美蜕变,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共同努力。
首先,知名品牌企业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勇于走出国门,主动调整国际产业布局,程度地规避贸易摩擦风险;其次,各石化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第三,要主动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推行工厂物联网和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