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2026-2030)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标志。“十四五” 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生态构建等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为 “十五五” 时期向更高水平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深度融合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工业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与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欧盟《工业 5.0》等战略密集出台,全球智能制造进入 “系统重构” 新阶段。国内方面,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需稳定在 28% 以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韧性提升等需求迫切,智能制造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核心抓手。
“十五五”(2026-2030 年)是我国智能制造从 “单点突破” 向 “系统跃迁” 的关键五年。本规划立足 “十四五” 发展成果,紧扣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以 “智能 +” 为主线,系统谋划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安全保障、全球合作等关键路径,旨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提供核心支撑。
(一)发展基础
“十四五” 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实现全方位跃升,为 “十五五” 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技术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从 “十三五” 末的 55% 提升至 72%,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协作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 40%;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从 35% 升至 60%,ERP 等管理类软件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建成 1200 余个数字化车间、512 家*示范工厂,试点示范项目平均生产效率提升 53%(部分达德国日本标杆工厂效率的 85%),能耗降低 28%,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 300 家。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达 128 个,连接设备超 5000 万台,标识解析体系覆盖 41 个行业,25 个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成为区域转型标杆。
2.产业应用深度持续拓展
规上企业数字化普及率达 68%,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建成多条 “智能标杆线”,离散型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研发周期缩短 35%,流程型企业通过工业大数据优化使良品率提升 15%。
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 “链主” 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 40%。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发布国家标准 300 余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42 项,为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支撑。
3.创新生态初步形成
建成 3 个国家工业训练基地、12 家工控安全实验室,实施 “揭榜挂帅” 机制突破 20 项关键技术,设立超 100 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支持首台(套)装备示范应用超 500 台(套)。
高校、职业院校新增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点 200 余个,年培养专业人才超 30 万人,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超 50 个,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 15%。
(二)面临挑战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我国智能制造仍存在诸多短板,制约高质量发展:
1.核心技术 “卡脖子” 问题突出
高端传感器、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等基础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CAE/PLM 等研发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不足 10%,高端数控系统国产化率仅 35%,特种芯片进口依赖度超 60%。
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 30%,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 5.5%,低于发达国家 15%-20% 的水平。
2.产业供给体系适配性不足
装备与软件 “两张皮” 现象普遍,高端装备稳定性、可靠性待提升,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定位精度与国际顶尖水平差距 0.5μm;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多聚焦单点服务,缺乏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中小企业转型困难,数字化转型率不足 35%,平均改造预算 < 200 万元,数字化人才密度 < 3%,轻量化转型工具供给不足,难以承担智能化改造成本。
3.应用深度与协同水平不均
行业、区域发展失衡:电子、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智能化水平领先,但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薄弱,改造难度大;东部地区示范工厂覆盖率达 30%,中西部部分省份不足 10%。
企业 “重硬件、轻应用” 现象普遍,30% 的企业智能化改造后未充分发挥系统效能,数据孤岛问题突出,跨企业、跨区域协同能力薄弱。
4.支撑体系仍需完善
标准体系碎片化,国际标准主导权不足,仅主导制定 8 项国际标准(占全球总量 5%);安全防护体系不完善,工业数据泄露风险较高,量子加密等先进技术应用率不足 5%。
复合型人才短缺,既懂制造又懂数字技术的高端人才缺口超 100 万,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每年培养的实操型人才仅能满足 60% 的市场需求。
(三)发展机遇
“十五五” 时期,智能制造迎来战略机遇期,为突破瓶颈、实现跃升创造条件:
1.全球技术革命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进入工业大模型时代(华为 “盘古 3.0” 参数量达 1.08 万亿),在工艺优化、故障预测场景准确率超 90%;6G 通感算一体化网络完成中试验证,工业场景时延压缩至 0.5ms,为数字孪生实时交互奠定基础。
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工业领域加速应用,量子加密可实现工控网络 “零泄露”,区块链推动工业数据确权与可信流通,为智能制造提供全新技术范式。
2.国内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4 年超长期国债设立 “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专项,首批 1200 亿元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工厂基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扩容,硬科技项目融资成功率提升 25%。
市场需求倒逼转型:居民消费升级推动个性化、高品质产品需求增长,倒逼制造业通过智能化提升柔性生产能力;“双碳” 目标下,企业对绿色制造、能效优化的需求激增,为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融合提供广阔空间。
3.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
全球产业链 “区域化、近岸化” 趋势明显,我国依托完整工业体系,可通过智能制造提升产业链韧性,在 RCEP、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等框架下主导制定《工业数据确权指南》等国际标准,增强规则话语权。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工业化需求旺盛,2024 年我国智能制造技术输出合同额超 50 亿元,海外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为技术 “走出去” 提供市场空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 “建设制造强国” 的战略部署,锚定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以 “智能 +” 为主线,坚持 “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安全自主、绿色低碳、开放共赢” 原则,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协同、国内升级与国际拓展相互促进,构建 “技术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完善、应用全域覆盖、安全保障有力” 的智能制造体系,为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到 2030 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前列,形成 “技术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完善、应用深度渗透” 的新格局,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总体目标
建成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形成 3-5 个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培育百家千亿级智能装备企业、30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企业。
实现 “三个 70%”:70% 规上企业达到 L4 智能水平(自适应制造),70% 核心装备自主可控(国产化率≥75%),70% 产业集群完成智能化重构。
2.具体指标
(一)深化技术创新,构建智能制造新范式
以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聚焦前沿技术、应用技术、基础技术 “三位一体” 攻关,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1.关键技术攻坚工程
前沿技术:突破神经形态芯片(算力提升 10 倍)、工业大模型(行业专用模型参数≥2000 亿)、量子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效率提升 100 倍),研发工业智能体(Industrial AI Agent),实现生产过程自主决策。
应用技术:开发 6G + 工业互联网融合架构(时延 < 0.5ms)、数字线程(Digital Thread)全流程集成平台(研发周期缩短 40%)、生物制造技术(合成生物学产率提升 30%),推动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
基础技术:攻克纳米级传感网络(精度 ±0.1nm)、高精度运动控制(定位误差 < 0.5μm)、数字孪生建模引擎(仿真精度≥99%),夯实技术底座。
2.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 5 个国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覆盖高端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施 “揭榜挂帅” 机制,每年突破 10 项 “卡脖子” 技术。
设立 100 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基金、100 亿元安全基金,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每年推广 50 项重大创新成果。
建设 3 个国家工业训练基地,构建 “基础大模型 + 行业知识库” 双引擎,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人才实训服务。
(二)完善产业供给,强化全链协同
聚焦 “装备 - 软件 - 服务” 全链条升级,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横向协同,提升产业体系韧性。
1.核心装备高端化
实施 “04 专项 2.0”:2028 年前突破纳米级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定位精度 ±0.5μm)、人机共融机械臂(力控精度 ±0.1N),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场景实现 “零压损” 操作(电池寿命提升 15%)。
发展智能检测设备(在线检测漏报率 < 1%)、协作机器人(精度达 ±0.02mm,成本降低 40%),满足电子、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需求。
2.工业软件突围计划
实施 “三年攻坚清单”:2026 年突破 CAE 流体仿真软件(支持万亿级网格计算),2028 年建成 EDA 全流程工具链(3nm 以下 PDK),2030 年研发微内核工业操作系统(实时响应 < 10μs)。
培育 30 家以上国际级工业软件企业,支持软件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攻关,开发行业专用软件包(如集成电路 EDA 工具链、汽车行业 MES 系统)。
3.产业链协同升级
垂直整合: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 10 条 “智造标杆链”,推动设计、生产、检测、服务全流程数据贯通,缩短产业链响应时间 30%。
横向协同:建设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三大智能制造协同区,打造 “1+N+X” 生态(1 个区域工业大脑 + N 家链主企业 + X 家专精特新企业),提升设备利用率至 85%。
中小企业赋能:推广 “平台 + 微服务” 模式,开发轻量化 SaaS 工具包(单企业年投入≤50 万元);建立 200 家区域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服务中小企业超百万家次。
(三)深化应用示范,推动全域转型
以应用牵引技术落地,分行业、分区域推进智能化改造,实现 “点 - 线 - 面” 全面突破。
1.示范工厂引领工程
建设 1000 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分行业制定实施指南:离散型制造聚焦柔性生产(如汽车行业个性化定制率提升至 50%),流程型制造聚焦能效优化(如钢铁行业吨钢能耗降低 10%)。
推广 “数字孪生 + 工业大模型” 应用,实现生产全流程动态优化,试点工厂产品不良品率再降 15%,库存周转率提升 40%。
2.行业深度应用
重点行业:
集成电路:打造 EDA 工具链协同平台,缩短芯片设计周期 30%;
新能源汽车:建设电池装配数字孪生系统,实现 “零压损” 操作,电池寿命提升 15%;
传统制造:开展 “智能 + 绿色” 改造,纺织、化工等行业通过能源管理系统降低能耗 20%。
3.区域协同发展
东部地区:率先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长三角集成电路集群、粤港澳高端装备集群实现全要素协同;
中西部地区:依托 “东数西算” 工业子枢纽,发展特色智能制造产业(如成渝电子信息集群柔性制造共享平台);
县域经济:推广 “县域智能制造服务中心” 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轻量化改造服务。
4.中小企业转型计划
推行 “三级改造路径”:
L1 基础层(投入 50-80 万):装备联网 + 云 MES 部署,回本周期 1 年;
L2 提升层(投入 150-300 万):AI 质检 + 数字孪生车间,效率提升 25%;
L3 先进层(投入 500 万 +):产业链协同平台,库存周转率提升 40%。
实施 “上云用数赋智券” 政策,财政补贴 30% 改造费用,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
(四)夯实基础支撑,强化安全自主
完善基础设施、标准、安全、人才体系,为智能制造提供坚实保障。
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智能算力网络:在兰州、贵阳布局 “东数西算” 工业子枢纽,智算占比≥40%,支撑 1000 + 数字孪生体并发计算。
建设确定性工业网络:TSN+5G 专网时延 < 1ms,可靠性 99.999%,覆盖 80% 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新增 10 个国家顶级节点,覆盖 50 个行业,标识注册量突破 1000 亿。
2.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部署 “四级纵深防御”:
设备层:植入量子加密芯片(国密算法 SM9);
控制层:部署拟态防御工控网关;
平台层:实施联邦学习数据脱敏;
应用层:动态访问控制(RBAC 模型)。
建立工业数据确权交易所(试点北京、上海),制定数据资产入表规范,保障数据安全流通。
3.标准体系完善
制修订国家标准 500 项、国际标准 80 项,主导制定《工业智能体技术规范》《碳能码追溯标准》等关键标准。
推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分级认证(覆盖 80% 规上企业),发布区域发展指数蓝皮书,引导各地精准施策。
4.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高校:在 30 所高校设立智能制造交叉学科,建设 50 个现代产业学院,年培养复合型人才超 10 万人。
职业培训:推行 “新八级工” 制度,增设智能制造首席工程师(年薪≥80 万),建设 100 个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国际人才:实施 “丝路工匠” 计划,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 1 万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1000 名。
(五)深化全球合作,开拓发展空间
以开放促发展,融入全球智能制造网络,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1.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建设中德、中日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各 3 个,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如工业软件互认、绿色制造标准协同)。
依托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组建 “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技术输出合同额突破 100 亿元。
2.“一带一路” 拓展计划
建设 10 个海外智能制造产业园,输出解决方案超 200 项,重点在东南亚、中东推动纺织、建材等行业智能化改造。
开展 “标准互认” 行动,推动 RCEP 区域内《工业数据跨境流动指南》等 8 项标准落地,降低贸易壁垒。
3.全球规则参与
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80 项,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领域提升话语权,参与全球智能制造伦理治理,发布《工业人工智能伦理白皮书》。
依托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推动智能制造企业 “走出去”,海外营收占比超 20% 的企业达 50 家。
(一)强化统筹协调
成立国家智能制造领导小组,由工信部牵头,发改委、科技部等 10 部门参与,实行 “链长制” 管理(每条重点产业链配备 1 名省级领导统筹)。
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定期发布《智能制造发展白皮书》,监测规划实施进度。
(二)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财税: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至 150%,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给予 50% 保费补贴。
金融:发行 5000 亿元智能制造专项债,支持园区基建;设立 300 亿元 “智改数转” 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产融:扩容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推动硬科技项目融资成功率提升至 60%,支持智能制造企业上市融资(科创板优先受理)。
(三)健全监督评估
建立 “红黄蓝” 预警机制:成熟度 < 60 分的地区启动专项督导,60-80 分的地区优化政策,>80 分的地区推广经验。
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对超额完成目标的省份给予资金倾斜(最高 5 亿元),对进度滞后的省份约谈问责。
(四)优化生态环境
开展 “智能制造万里行” 活动,组织标杆企业、专家团队赴各地宣讲,每年培训企业负责人超 1 万人次。
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挥桥梁作用,举办国际智能制造博览会、技术创新大赛,促进产学研用对接。
(一)责任分工
工信部:牵头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统筹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国际合作等任务;
发改委:负责产业集群建设、基础设施投资;
科技部: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
财政部:落实财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
地方政府:制定地方实施细则,组织企业申报示范项目,确保政策落地。
(二)进度安排
2026 年:启动首批 5 个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发布重点行业实施指南,完成 300 家示范工厂培育;
2027 年:开展中期评估,调整优化政策,工业软件国产化率突破 65%;
2028 年:建成 10 条 “智造标杆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 45%;
2029 年:完成 80% 的重点任务,国际标准主导数量超 60 项;
2030 年:全面验收,总结推广经验,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三)风险防控
建立 “断供风险实时预警平台”,动态监测 200 项关键设备供应链状态,设立 100 亿元安全基金,支持企业建立 “虚拟产能” 储备池。
严禁自主武器研发等 6 类高危 AI 应用,高风险 AI 系统需通过 TÜV 南德认证,确保技术安全可控。
“十五五” 时期是我国智能制造从 “单点突破” 向 “系统重构” 跃迁的关键阶段。通过实施 “技术 - 产业 - 应用 - 生态” 四维协同战略,到 2030 年将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完善成熟、应用场景全域覆盖,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本规划首次提出 “工业智能体” 技术路线、“碳能码” 追溯体系等创新理念,构建了中小企业轻量化改造路径、产业集群 “1+N+X” 生态模型等实施工具,为各地编制专项规划提供标准化框架。各地区、各部门需强化协同、狠抓落实,共同推动我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编者声明:文章是编者根据以往规划报告和新的政策、数据编写,个人观点,与国家的规划报告没有关系,仅供读者参考、交流。数据、图片来源于网络或AI生成,只为文章美观,内容不做参考。
下一篇:没有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