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首次以国家战略形式明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量化目标,在重点领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从顶层设计锚定智能化革命。
核心目标: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工业智能体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以“重点领域场景应用牵引,强化基础支撑能力”一体推进,重点突破模型基础能力、数据供给、智能算力等关键技术。
这一文件意味着我国从“政策引导”转向“体系化引导”,其意义在于:
“人工智能将重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力革命,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
另外,在8月28日召开的“2025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过去十年,我国智能制造在智能工厂建设规模、解决方案能力跨越和标准引领支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我国智能工厂已实现梯度跃迁,全国已建成近万个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覆盖汽车、电子、钢铁等30余行业;创新“*-省级-企业级”三级培育体系,带动智能制造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65%。培育超200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从“单点技术”到“全流程赋能”的服务链条(如华为工业智能体、阿里云工业大脑)。
基于《意见》的战略目标,在制造业方面,未来攻坚或将构建“AI+制造”创新共同体两大方向:
一是技术融合,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协同”
二是安全底座,攻克“卡脖子”技术三重门
未来,人工智能何以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
据工信部数据,AI深度应用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产品不良率下降,推动中国制造从“成本优势”转向“智能红利”。
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将在制造、能源等更多实体经济领域实现深度应用,推动生产力实现更大的变革性突破。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触发生产力性质的变革——从‘规模驱动’转向‘智能驱动’,这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跨越的战略关口。
中国智能制造进入新的阶段,以智能体重构生产逻辑,需要政策在标准协同、数据流通、芯片自主等领域持续破冰,更需要企业跳出“单点改造”思维,当工业智能体普及率突破70%之时,中国或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维”的经济体,为人类工业文明贡献东方范式。
上一篇: 隔爆型低压电缆接线盒有什么用?
下一篇:没有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